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万家便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7|回复: 1

历史照片:民国成立后强行“剪辫子”

[复制链接]

82

主题

197

帖子

28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41
发表于 2020-9-20 03: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民族历史上曾两次让外族倾吞,一次是蒙古,在元朝吋南人被列为下九流,另一次被滿清,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是清朝子民头发的典型形象。而内地汉族男子,都是蓄发。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兵进京,大明第17任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满清在“冲冠—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协助下入关。
1.jpg
1911年12月31日的南京街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一天,南京的军警开始在街头强行剪除路人的辫子,以此宣告清政府的倒台,共和的开始。
为彻底从思想上征服汉人,清顺治二年(1645),摄政王多尔衮,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令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其所谓“剃发”,是要求剃去头上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满人习俗削发留辫,废弃明朝衣冠。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处死。从此,人们头顶上拖着“q”形辫子,持续了200多年。

1645年6月,江阴民众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击败清军三十万大军,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致使清廷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丧命于江阴城下,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清军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屠城三日。全城百姓均以先死为荣,无一人投降。三日之内,十七万余人被杀,仅老幼53人幸免于难。
6.jpg
清廷“海琛号”巡洋舰全体官兵合影照片,在甲午战争中被小日本修理的很惨后,清政府一口气从国外购买各种舰艇23艘,为了在军事上与国际真正接轨,慈禧太后特意许可主力舰之一的“海琛号”作为第一批剪去辫子的军队,而当时袁世凯的新军都没这个待遇。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jpg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临危受命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没过两个月,从神情哀伤的隆裕太后手里接过皇室退位诏书,完成了从清朝帝制到民主共和的正式手续。侍卫官回忆袁世凯剪辫说,袁剪辫过程中不断哈哈大笑,显出异乎寻常的高兴。法国老画报《小日报》1912年3月3日记录了袁世凯剪辫子的这个瞬间。
民国元年孙中山下剪辫子令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剪辫子令说:“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4444.jpg
123.jpg
1912年2月15日,清帝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其实不止是孙中山,很多中国人对朱元璋都很敬佩,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从南向北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对待贪官也挺狠,而孙中山给自己选址在明孝陵附近,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图源:网络
123.jpg
孙中山一身戎装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前排左三为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左四为陆军总长黄兴,左五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左六为海军总长黄钟瑛,左七露半张脸的是教育总长蔡元培。一个月后,临时政府即宣告解散。
民国三年(1914)6月,北京政府又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其中有“凡政府官员、职员,不剪发者,停止其职务;凡车马夫役不剪者,禁止营业;凡商民未剪发者,由警厅劝令剪除;官员家属仆役未剪者,其官员负责劝诫”,此后,剪辫子剃光头(潍县俗称和尚头)、留分头、平头,后拢头,在城里的大多数老百姓家的男子逐渐成为习惯。
258.jpg
中国人的思想根深蒂固,清末民初,不少汉人对剪辫子坚决不从,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如丧考妣,骂让他们剪辫子的人是汉奸卖国贼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一直延续,满清统治267年,可大清朝亡了中国人第一件事就是剪辫子。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民国成立后,多数中国汉族人任不肯剪辫子以雪耻,有名人甚至跳河,至死不剪辫子,毕竟这已经留了许多年了,难免怕日后没辫子会不习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劣根性,鲁迅在《阿Q正传》《孔已己》《药》就阐述了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并进行了批判。
2.jpg
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说的一句话让溥仪倍感自卑,庄士敦讥笑清朝人的辫子像是猪尾巴,这让从小养尊处优的溥仪心灵上受到了打击,于是溥仪就把辫子给剪了。
1.jpg
庄士敦成功地改变了溥仪的思想观念,让溥仪从内心觉得辫子是丑陋的,是落后的,是不文明的,在溥仪15岁那年,他决心将自己打扮成庄士敦口中所谓的“英国绅士”。
999999999.jpg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2年前后新旧交替的时代,描写中国百姓民生的上色老照片,与民众不同,作为民国革命先行者的军人,已经率先剪去了脑后的辫子,照片显示出他消瘦的身影,眼神中透露出恐惧。 拍摄者为:法国摄影师Albert Kahn,1909年1月,他和他的司机到达中国,此时,慈禧太后刚去世,溥仪登基,他的父亲醇亲王负责执政。在23天的时间里,Albert Kahn游历了中国多个地方,在中国土地上的最早的彩色照片即由卡恩拍摄,他的镜头记录下了封建帝制被推翻前的中国,也是记录中国最早的一批彩色照片,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看看民国时期汉族人不肯剪辫子的报道:
1、 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
1.jpg
被强行剪去辫子的老百姓
2、  安徽,民国成立两年了,绩溪周边乡村的留辫者仍极多。1914年,留学美国的胡适收到家乡的书信:“吾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如上金山、张家山、寺后十八村,并歙之内东乡各处),剪发者只有半数。”

3、上海,《申报》1914年4月20日刊文嘲讽本地风俗:“上海地面却有三样东西出产的顶多。是别处少有的。……那就是车子(人力车)、辫子、婊子。”

4、北京,鉴于留辫者颇众,尤其是“上流社会未剪者尚居多数”,1914年7月,内务部发布“剪发六条”规定:凡公务员不剪辫者,停止其职务;公立机关雇用之人员不剪辫者,解除雇用关系;车马夫役不剪辫者,禁止营业。但直到1928年,北京仍有4689条辫子未剪。
8.jpg
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之前在照相馆的最后留影。
5、山西,1918年阎锡山仍在大力推行“剪发”政策,派出政治实察员至各县,逐级追查剪辫情况,县促区,区促村,村促户,县区官员到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辫子才算大致剪完。

为了“剪辫子“,成都、长沙、昆明等地甚而至于导致民众恐慌而发生血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197

帖子

28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41
 楼主| 发表于 2020-9-20 04: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帝剃头和臣民剃头】

清军入北京后,发布了“剃发令”,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令理发匠巡游街市,见蓄长发的人即强迫剃去,如不从命,立即杀头,并将头颅示众。在反剃发斗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年江阴百姓听到“剃发令”后,先向知县请愿,知县不答应,反而骂群众,于是百姓们把知县抓起来,坚决抗清。嘉定人民在反剃发斗争中坚持了四个月,被杀两万人,最后失败。从此,中国男人脑后统统留起了长辫子,把前额剃光。这种发式,一直存在了二百多年。
111.jpg
相传,雍正皇帝头上有不少疮疤,给他剃发的许多“待诏”免不了碰破疮疤,于是被定为欺君之罪,掉了脑袋。结果,弄得皇宫内的“待诏”不死即逃,再也没有人敢给雍正剃发了。后来,太监们到皇宫外面去寻找剃头匠。这些奉旨进宫的理发匠也一个个有去无回。雍正五年(1728)正月十六,一个姓罗的道士毛遂自荐,主动到宫中为雍正剃发。

罗道士的技艺高人一筹,他先用浸泡过草药的温水给雍正洗头,然后用剪子剪头发,疮疤外露后,再用剃刀在疮疤之间慢慢地剃。由于罗道士在草药里用了麻沸散,所以剃头时雍正一点儿也不觉得痛。结果龙颜大悦,雍正亲自赐给罗道士一碗莲子汤。之后,罗道士将自己使用的剃发工具和剃发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其他人,这才保住了这些人的性命。

乾隆皇帝也在头发问题上做过文章。那是在他的老婆孝贤皇后死后,按清制全国百日之内不得理发。可是百日时间太长,有的大臣便偷偷理了发。有一位名叫塞楞额的督抚,在孝贤皇后死后二十七天就理了发。乾隆皇帝知道此事后,立即将他革职,最后赐以自尽。

慈禧太后虽然无须剃头,她却极为爱惜自己的头发。她曾不惜用一百多两黄金打造了一个发塔,专门用来保存她的头发。这样,轮着谁在慈禧太后跟前站班或给她梳头发,谁就得提心吊胆。有一次,某太监为慈禧梳头。梳完后梳子上有一根头发,这太监不由心惊肉跳,想悄悄把头发藏起来。不料他的举动被慈禧从镜子里看到了,这太监因而挨了板子。

民国之后,人们纷纷剪辫易服。但清朝皇室及旗籍人员依然如故,他们想方设法制造种种借口,阻止剪辫。后来,末代皇帝溥仪在英文教师庄士敦的劝说下,也觉得中国男子脑后拖条“驴尾巴”似的辫子不甚雅观,终于下决心把自己的辫子剪了。“皇上爷”的辫子一剪,没有几天工夫,紫禁城内男人的辫子都不见了,最后只剩下几个内务府大臣还留着辫子,他们带着“大清帝国子民”的最后一点印迹进了棺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mcnj ( 皖ICP备2021002532号-1 )

GMT+8, 2024-3-29 15:5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