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ky 发表于 2020-9-8 17:07:01

南京也霸气

  南京博物院的两件小物,展现了南京的另一面——豪情、雄心、胸怀、气魄,它们把南京与世界牢牢系在一起。
参观者在山东省博物馆《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特展》观看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的复制品(徐速绘/ 摄)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誉,但提到南京的时候,本地人似乎有意回避它曾经的显赫繁华。南京会让人想到秦淮河畔“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痛切,石头城外“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悲凄,人们唏嘘,在这里建都的王朝总是“短命”,甚至连它曾经的名字——金陵,都显得绮靡柔弱。

  从三国的东吴开始,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但凡遇到政权分裂纷争的“乱世”,南京就成了南方王朝首选的都城。东晋、南朝、南唐等等,这些王朝在乱世里既没有一统华夏的实力,又缺乏逐鹿中原的雄心,甚至连自己内部的权力斗争都平息不了,总是匆匆上台又草草下马,所以比起大一统王朝气势恢弘的故都来,作为偏安南方“小王朝”的都城,南京的确要逊色一些。

  最可能为南京扳回一城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里建国立业,却不想两朝之后朱棣篡权夺位,南京眼睁睁看着都城被远迁到了北京,从此往后600余年,北京独占风光,南京只留下了一地寂寞。

  连烟雨秦淮、江南佳丽、桨声灯影,这些原本是南京的独绝风流,也都常常成为人们在回顾南京历史时惋惜叹息的“硬伤”。

  不过,南京之所以是南京,绝不这么简单轻浮,只不过它把自己的光荣梦想藏得太深,才让世人产生了如此大的误会。

  如果你也这样误会了南京,不如来南京博物院看看两件小物,它们展现的是南京的另一面——豪情、雄心、胸怀、气魄,它们把南京与世界牢牢系在一起。

  这两件小物,一是薄薄一张地图,它展现的是南京胸中的世界;一是建筑残迹,它关联的是世界眼里的南京。

  那张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在古代指的就是地,坤舆万国全图便是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绘制于明代万历年间,这是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也是当时最精确的世界地图。

  在当时的欧洲,最先进的地图是《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但图上关于中国和东亚的内容存在着大量错误,《坤舆万国全国》不仅纠正了这些错误,还加入了将近一半的新地名。

  这幅世界地图还有诸多创举,它首次带上了经纬格,还首次在地图上绘制了美洲,其轮廓比欧洲地图上的还要精确。这幅地图甚至是第一次使用“地球”二字来形容我们这颗可爱的星球。

  由于这是一幅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所以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极尽其详,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图。图中不仅标注了中国的各省份、重要城市,还描绘了重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

  当然,世界着名的河流如幼发拉底河、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等,也都出现在图中。这毕竟是一幅真正的世界地图啊!

  地图上标明了当时世人所知的五个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极洲);清楚地划分出四大洋: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

  据统计,地图上共有1114个地名,除了地理位置上的翔实准确,这幅中文地图上的地名有许多还一直沿用至今,诸如欧罗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法兰西、英吉利……

  这样一幅世界地图,体现的何止是当时的科学和技术,更是当时中国人的胸怀和眼界。

  我们再来看看那处建筑残迹——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大报恩寺塔琉璃拱门
  大报恩寺的原址是三国时期东吴最早修建的长干寺,南朝梁又继续在此基础上修阿育王寺,到了宋代这里成了天禧寺,明成祖时期在这些旧基上动手修建的大报恩寺,也是当时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寺院。

  为建大报恩寺,永乐年间一共动用了十万工匠,花费了19年时间,寺院建成后,寺中的琉璃塔便成为整个建筑群里最耀眼的“明星”。

  这座琉璃塔外观为八角形,一共九层,高约78米,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由于塔檐均覆盖着五色琉璃瓦,外壁又贴上了白色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绚烂生辉,后来有不少外国人初见此塔的时候,便根据它的外观称其为瓷塔,它成了外国人中国之行最难忘的记忆。

  到了1655 年,虽然明朝已经灭亡,大报恩寺琉璃塔却在西方一举成名,由于荷兰东印度使团出访南京的随团画师尼霍夫画了许多琉璃塔的画作,后来制作成铜版画在欧洲广泛流传,于是一场“南京瓷塔热”就此掀起。

  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让人在凡尔赛宫仿造了一座瓷塔——特里亚农瓷宫。

  1762年,英国人钱伯斯在他负责设计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内几乎原样复制了琉璃塔,也成为当时英国最高的建筑。

  甚至到了1839年,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天国花园》里,还描述过这座瓷塔。

  这座琉璃塔,成了欧洲一度流行的“中国风”最着名的代表之一,也成为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元素之一。

  1856年琉璃塔被炸毁,不幸中的万幸是,当年工匠们在建造大报恩寺塔时为了防止构件损坏,一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构件,一套用于施工使用,两套作为备用,供日后维修替换使用。这两套构件被深埋于地下,直到1958年才被发现,再经过民间的广泛征集,最终拼出了南京博物院的这座琉璃拱门。

  从这座华彩绽放的拱门里,我们依稀可以想到当年西方人看待南京的惊艳目光。

  本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罗米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艺术推广人,着有《给孩子的艺术笔记·博物馆之旅》系列丛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也霸气